縮小與跨國公司差距,自主研發投入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日前,普華永道發布了《2015年全球創新1000強》汽車行業數據分析報告。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汽車行業上市公司研發預算總和達到1093億美元,同比增長4.5%。中國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企業研發首選地,包括本土研發支出及境外研發輸入在內的總研發金額,從2007年的30億美元上升到110億美元,占全球汽車行業研發支出總額的11%。2015年有14家自主車企進入全球創新1000強,研發支出總計達43.5億美元,同比增長25%。
對技術的掌控,決定著企業產品品質提升的高度。技術創新已然成為自主車企優化品牌形象的最佳切入口。在尋求品牌向上突破的道路上,越來越多自主車企意識到,未來發展之路要依靠技術突圍獲取更強的品牌溢價能力。
可喜的是,近年來,以上汽、廣汽、長安、江淮等企業為代表的自主車企紛紛加大研發投入,并取得顯著進步。當然,與跨國公司相比,自主車企在研發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研發投入飆升 14家上市車企43.5億美元
車企間的技術競賽從未停歇,研發投入也在逐年增長,中國汽車行業近年來在研發領域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集團的研發支出首次進入全球創新汽車企業前20強,位列第19位,這也是第一家進入全球創新前20強的自主車企。上汽集團2015年年報顯示,去年研發投入83.71億元,同比增長22.53%。
重視研發投入的自主車企,并非只有上汽集團。年報顯示,江淮汽車2015年研發投入18.57億元,同比增長15.5%;廣汽集團2015年研發投入19.19億元,同比增長20.46%;長安汽車2015年研發投入25.63億元,同比增長更是高達27.39%。
普華永道中國管理咨詢業務合伙人金軍表示:“基于行業的發展以及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支持,中國汽車企業逐步建立起自主研發的體系,以求擺脫以模仿和引進技術為主的產品開發模式,上市車企的研發支出上升是有力的佐證。”
成效初顯 自主品牌借研發突圍
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研發能力是汽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市場地位。可以說,自主車企大量研發費用的投入重點,就在于實現自主品牌的向上突圍。“目的是掌握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保證公司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持續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響應國家號召,研發汽車節能、環保、安全的關鍵技術,打造自主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江淮汽車2015年年報如此解釋,這也同樣是很多其他自主車企的考慮。
事實上,自主品牌確實在研發上獲得了不小的進步,并且種種跡象表明還將進一步加強研發投入。
上汽集團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已初步構建起自主品牌全球研發體系框架;新能源汽車研發自主掌控核心技術;在研發端,重點瞄準新能源、互聯網、智能化等關鍵技術,為創新發展創造技術優勢。”
而廣汽集團則開創了自主品牌研發和生產體系的“廣汽模式”。全年共新增有效專利申請 634 項,新獲得專利授權 361 項。以廣汽研究院為核心的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在2015年全國各行業1100多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評價中獲得優秀評價,排名并列第10位,上升了5位。
長安汽車2015年年報公布,“十二五”期間,長安汽車累計研發投入378億元,擁有涵蓋振動噪聲、碰撞安全、制動性能、底盤試驗、驅動系統等16 個領域、194個國際先進實驗室,投資20億元建成中國西部最大、國際一流的長安墊江試驗場。
此外,吉利汽車總裁兼CEO安聰慧透露,為了維持快速增長,吉利下一步要加強研發,今年吉利將在研發上投入80多億元。
對此,汽車評論員張志勇告訴記者,國內自主車企選擇不再以銷量為終極目標,轉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一方面證明自主品牌車企正在隨著市場的變化做出戰略上的改變。
對標跨國車企 差距在縮小 仍需持續強化
不可否認,從總體上看,自主品牌在技術上與跨國車企相比依然較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直言:“與國外相比,我國整車企業過多,自主研發投入金額無法與國際汽車巨頭相比,產業未能集中優勢資源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未來一定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無法持續進行研發投入的企業生存會越來越難。”
去年我國研發投入最多的車企是上汽集團,金額為83.71億元,遠遠超過其他自主品牌,但在全球車企研發投入排行中也僅位列第20名。大眾汽車集團以1008.27億元領跑,豐田、戴姆勒、通用汽車、福特等分別以606.28億元、500.84億元、487.66億元、454.71億元排在汽車行業研發投入前五強,研發金額差距明顯。
但也應該看到,自主車企在研發投入上與跨國公司的差距正在縮小。從2007~2015年,中國汽車研發占全球研發份額,從4%增長到11%。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也在縮小。廣汽集團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6.52%,甚至略高于大眾汽車的6.39%。
基礎研發不能放松
如果將車企的競爭看作是一場跑步比賽,車載互聯、新能源汽車等新技術的比拼,可被看做是一場開賽不久的比賽,自主車企依托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與國內頂尖互聯網公司合作,甚至在某些方面已超過外資車企的前進步伐;而發動機、變速器等汽車核心零部件的材料、制造、標定與匹配,則是一場早已開賽的馬拉松,在這方面,自主品牌作為后來者,基礎技術實力遠落后于發展歷程較長的外資品牌。
有觀點認為,新興技術是自主車企實現“彎道超車”的有利機會,應不遺余力地在該領域建立優勢,先發制人。筆者認為,自主車企積極跟進新技術固然是好事,但不能因基礎技術存在較大差距而“放棄治療”,相反,自主車企更應重視對基礎研發力度的投入。
一方面,雖然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的發展如火如荼,但行業普遍認為,以燃油為基礎的傳統汽車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是汽車市場的主角;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對用車觀念的轉變,消費者購車時的對比也日趨多元化,車聯網系統、音響品牌、內飾精細度等都可能被列入其中。但作為汽車產品的基礎,人們對車輛平順性、動力性、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始終被放在首先考慮的位置。基于以上兩點,基礎技術對自主車企仍至關重要。
畢竟,沒有地基的空中樓閣,再華麗也是危房。
本篇文章來源://taozmz.cn/yc/2883.html 齒輪油泵廠家 轉載請保留鏈接。
更多產品:高粘度泵 高粘度泵 //taozmz.cn/cpzx/gnd/ | 瀝青泵 瀝青泵 //taozmz.cn/cpzx/bwb/1589.html |保溫泵 保溫泵 //taozmz.cn/cpzx/bwb/ |不銹鋼泵 不銹鋼泵 //taozmz.cn/cpzx/bxg/|三螺桿泵 三螺桿泵 //taozmz.cn/cpzx/lgb/9.html| 化工泵 化工泵 //taozmz.cn/cpzx/bwb/1597.html |船用泵 船用泵 //taozmz.cn/cpzx/yb/1598.html |汽柴油專用齒輪泵 汽柴油專用齒輪泵 //taozmz.cn/cpzx/bxg/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