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傳媒藍皮書》發布 透視媒體產業格局
[摘要]5月6日,清華大學發布2016年《傳媒藍皮書ˑ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從媒體格局、技術突破和全球市場等方面透視傳媒趨勢。
2016年5月6日,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新聞史學會傳媒經濟與管理學會合辦的“第七屆傳媒發展論壇暨《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發布會”在京舉行。
本次論壇的主題定為“影響未來的力量”,重點圍繞互聯網發展討論影響未來社會發展和傳媒發展的各種要素和力量。論壇上,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鄧衛,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以及新聞傳播學界、互聯網研究領域和互聯網業界的專家就新形勢下傳媒發展、影響未來的力量等主題發表演講和展開討論。本次論壇的研討成果將對我國科學發展下一代互聯網、虛擬現實技術的推廣與商用等提供重要的參考,同時,對信息時代學科交叉式發展及人才培養有積極的推動意義。
“傳媒藍皮書”連續十二年跟蹤觀察和系統研究中國傳媒產業發展。本報告對中國傳媒產業及關聯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特設特別策劃篇跟蹤傳媒年度熱點,剖析新技術引領下的商業模式。同時,本報告還汲取各國傳媒產業發展經驗,為中國傳媒產業正在發生的變革提供前瞻性參考。
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崔保國教授擔任《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的主編,他在《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中指出: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整體保持增長態勢,增幅較2014年略有放緩。一方面是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我國的經濟增速開始放緩,各行各業的投資趨于謹慎,廣告行業在2015年受到經濟大環境的沖擊,全國廣告經營額較上年僅增長5%左右,甚至沒有跑贏GDP(6.9%)。在嚴峻的宏觀經濟背景下,中國傳媒產業在2015年仍然增長了12.3%,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2750.3億元人民幣。
2015年“新常態”下傳媒產業仍持續增長,媒介技術更迭加速
2015年中國宏觀經濟的放緩并沒有阻滯新興媒體的高速增長,而宏觀政策的扶持也無法改變傳統媒體江河日下的窘境。在這一年中,傳統媒體面臨著市場萎縮和人才流失等諸多問題,尤其是傳統報業發行量與廣告量都在經歷著兩位數的持續下滑,電視媒體也面臨增長乏力和馬太效應的雙重擠壓,唯有電影在“口紅效應”與消費升級的帶動下持續爆發式增長。新興媒體在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市場格局也在發生著重大變化。互聯網巨頭企業(BAT)攜資本優勢在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領域大肆擴張、爭奪優質資源,媒介融合的態勢也正在發生逆轉。隨著O2O、互聯網金融、生態圈等新模式、新思維的出現,也使得新興媒體呈現出了更多的活力。
1.“新常態”下傳媒產業仍持續增長
經濟下滑態勢下“口紅效應”促使影視娛樂產業進入爆發式的增長期。2015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站上了440億元票房的新高地,增速達到自2010年以來最高。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中國,電影票房在2016年將突破500億元,在2017年有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綜藝娛樂節目也在2015年進入井噴式發展階段,全年共有215檔綜藝節目面世,突破中國綜藝節目產量最高峰。隨著網絡視頻行業的崛起,2015年成為“網絡自制劇元年”,網絡視頻產量較2014年增長了7.7倍。
外部經濟環境的波動無疑會對傳媒產業產生影響。從中國經濟長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大趨勢來看,傳媒產業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保持總量的穩定增長是毋庸置疑的,但經濟短周期的波動和傳媒產業在經濟環境影響下的內部調整也是不可避免的。2015年是中國經濟全面進入“新常態”的一年,一方面經濟基本面下行壓力依然較大,GDP增速從2014年的7.3%下降到2015年的6.9%,而有關預測顯示2016年GDP增速可能還有繼續下行的風險。經濟下行的大環境導致企業經營壓力普遍增大,使得企業在廣告投放上變得更加慎重。
2.媒介技術更迭加速,下一代互聯網概念被不斷刷新
對于當前的中國傳媒產業而言,技術的更迭無疑是最大的變量。在傳統媒體時代,技術的迭代周期可能是幾十年甚至更長,但在新媒體時代,技術的迭代周期已經被壓縮到10年左右,甚至未來還有加速的趨勢。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當之無愧的互聯網大國,半數中國人已經接入互聯網,網民規模增速提升,同時網民個人上網設備進一步向手機端集中。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廣告收入超過2000億元,同比增長35.9%,而其中約50%以上來源于移動互聯網廣告收入。與此同時,來源于TalkingData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移動智能終端規模達12.8億臺,智能終端設備滲透率已經超過90%。
下一代互聯網的概念已經被移動技術的不斷變化而刷新。媒介技術的快速更迭使人們已經很難去預測未來的市場形勢。但是,技術的發展必然帶來媒介樣態的變革與創新,而智能硬件、植入式設備、人工智能、VR等新技術在未來或許將為我們開啟全新的媒介圖景。
3.傳媒產業政策新動態
2015是國家傳媒產業政策頻出的一年。“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到2020年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根據該目標,文化產業未來的增加值至少應該達到5萬億元,年均名義增長率至少要保持在13%以上,這也就意味著作為文化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傳媒產業在“十三五”期間將保持總體上的高速增長。
在2015年,國家為了更好地促進傳媒產業的健康、高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性、規范性政策。2015年政府在傳媒產業領域的政策措施充分考慮了行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需要,提供了相應的鼓勵性措施和指導性意見,對傳媒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和引導作用。
(摘自《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總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整體保持增長態勢,增幅較2014年略有放緩
《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指出,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整體保持增長態勢,增幅較2014年略有放緩。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我國的經濟增速開始放緩,各行各業的投資趨于謹慎,廣告行業在2015年受到經濟大環境的沖擊,全國廣告經營額較上年僅增長5%左右,甚至沒有跑贏GDP(6.9%)。在嚴峻的宏觀經濟背景下,中國傳媒產業在2015年仍然增長了12.4%,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2754.1億元。
傳媒產業整體平穩發展,但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有兩個有趣的“超越”:一是報業廣告和發行收入雙雙大幅下滑,報業市場整體規模在2015年首次被電影票房市場(440億元)超越;二是電視廣告市場發展疲軟,下滑趨勢明顯,2015年電視廣告收入首次被網絡游戲市場(1411.5億元)超越,這兩個超越讓傳統媒體感到深深的“寒意”。2015年互聯網媒體的市場占比由2014年的47.2%上升到51.8%,進一步拉大了與傳統媒體的規模差距,傳統媒體影響力和話語權體系都受到了嚴峻挑戰。
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的兩大亮點仍然是電影和移動媒體:一方面電影行業投資熱情依然高漲,電影院和銀幕建設持續增長,推動電影票房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另一方面,手機上網人數超過6億,逼近網民總人數。電影票房和互聯網的發展也體現了中國傳媒業的“泛娛樂化”趨勢,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以大眾娛樂為核心的文化產品與商業市場相互交織,已經構成新的業態模式。從市場層面上看,“泛娛樂化”有助于加快媒體融合發展,打通文化傳媒產業不同領域間的通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因此也受到多數互聯網大鱷們的推崇。然而,從社會發展層面看,嚴肅內容的影響力不斷受到壓制,過度娛樂的副作用也會對社會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造成隱患。這將成為政府制度建設的重要課題。
(摘自《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總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呈現六大特點
《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指出,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呈現如下六大特點。
1.電視:總體形勢嚴峻,馬太效應凸顯
2015年電視媒體形勢不容樂觀,電視廣告投放量首次下滑。CTR調研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電視廣告花費同比減少3.4%,時段廣告資源量也同比減少一成。新媒體沖擊與行業競爭的日趨白熱化,使得多數電視臺業績平淡并對整體行業形勢構成影響。從收視率來看,央視仍然占據中國電視臺行業的“老大”地位,尤其是在新聞報道和重大事件直播等領域,擁有獨特的資源優勢。而省級衛視內部的“馬太效應”在近年變得日趨顯著。廣告品牌對電視媒體的選擇趨于兩極化,或集中于央視和一線衛視,或下沉至地面頻道。高收視率綜藝娛樂節目的廣告冠名收入并未受電視行業總體形勢影響,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2.報紙:“斷崖”仍在繼續,報業面臨“生死時速”
2015年傳統報業的“斷崖式”下跌仍在持續,全國各類報紙的零售總量與2014年相比下滑了41.14%,其中都市報類下滑幅度最大,已達到50.8%。相對穩定的訂閱市場在2015年也出現了加速下滑的趨勢。傳統報刊讀者數量和廣告收入的雙下滑使得近年來報刊經營舉步維艱,與之相應的停刊和休刊已成為傳統報刊行業的一種“新常態”。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中國停刊或休刊的知名報紙數量約為10家,而2015年這個數字擴大到30家左右。
3.電影:爆發式增長,國產電影捷報頻傳
與其他傳統媒體行業所面臨的新媒體挑戰與業績下滑不同,中國電影行業正處于爆發式的增長階段。國家新聞出版總局電影局的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較2014年增長48.7%,為近五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按總人口算,中國民眾到影院觀影的次數為人均1.4次,而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數據,2014年,美國與加拿大合計人均到影院觀影次數為3.7次,也就是說,中國電影市場在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4.圖書:“互聯網+”助推圖書銷售持續增長
繼2014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銷售總額突破500億元之后,2015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規模保持持續增長態勢,總銷售額達到624億元。“互聯網+”對中國圖書市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相較2014年實體書店取得3.26%的銷售增長,2015年實體書店銷售同比增長僅為0.3%,而網上書店零售市場規模則保持高速增長,同比增長達33.21%。實體書店在圖書零售市場中所占比重也在進一步下滑,互聯網無疑已經成為圖書市場未來發展的最大機遇。
5.期刊:寒風中出現的“停刊潮”
2015年底國內著名時尚期刊《瑞麗時尚先鋒》宣布停刊,消息一經發布不禁讓所有人都感到了來自中國期刊行業的陣陣寒意。《瑞麗時尚先鋒》雜志社作為中國期刊行業中極具實力和影響力的重要企業,其經營都已經開始收縮,可見其他企業可能也面臨類似的困境。在傳統紙媒哀鴻遍野的大背景下,堅持下來的期刊企業所面臨的往往也是發行、廣告雙下滑的嚴峻現實。
6.廣播:移動互聯與車載收聽依然是主導
2015年中國廣播媒體市場規模出現小幅下滑,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34個城市整體收聽率較2014年同比下降3.33%。聽眾最經常使用的收聽工具中車載收音系統、手機占比最高,且車載收聽市場仍然在持續增長。這一現象與中國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未來車載收聽與“廣播+APP”的收聽方式將成為廣播媒體維持市場規模的主導力量。從廣播媒體廣告投放的角度來看,2015年前三季度廣播媒體廣告花費的比例同比下降僅為0.7%,考慮到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開始放緩且經濟下行壓力顯著增大,廣告主營銷投入持續在低位徘徊的情況,廣播媒體能取得相對穩健的廣告收入還是值得慶幸的。
(摘自《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總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2015年中國網絡新媒體發展的六大態勢
《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總結了2015年中國網絡新媒體發展的六大態勢。
1.網絡新聞資訊業的轉型與移動互聯的崛起
網絡新聞資訊行業是互聯網領域中發展最早且最為成熟的“傳統行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伴隨著中國互聯網技術發展而崛起的四大門戶網站,而新浪、網易、搜狐、騰訊這四大門戶網站的發展與轉型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網絡新聞資訊行業發展的趨勢。作為互聯網媒體產業中的傳統行業,網絡新聞資訊行業近年來不斷受到挑戰和沖擊。沖擊首先來自垂直性專業門戶網站,該類型新聞資訊網站的深耕細作蠶食了原本屬于新聞門戶網站的廣告收入,尤其是汽車、房產、旅游、IT設備等廣告投放比較較大的領域影響最為嚴重。其次,移動互聯網市場的快速崛起更讓傳統門戶網站的轉型變得迫在眉睫,騰訊、網易較早展開門戶網站的轉型,而新浪、搜狐則因為難以適應快速的行業變化而陷入困境。新浪市值從巔峰期近60億美元縮減到不足30億美元,搜狐更是縮減到不足18億美元。而2015年可謂是移動互聯網市場爆發式成長的一年,移動新聞資訊行業發展迅猛。TalkingData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移動端新聞資訊用戶規模達到9億,在移動端滲透率為70.3%。從具體的行業內部細分來看,移動端的新聞資訊行業可以分為綜合信息(綜合新聞)、專業信息(垂直新聞)、趣味信息(趣味新聞)、傳統媒體信息(報紙、雜志)四大塊。從各細分領域的覆蓋率來看,綜合信息類最高;其次是雜志與垂直新聞類;報紙類主要是傳媒新聞在移動端的延伸,用戶量較少;趣味新聞目前用戶也不多。
綜合信息領域是發展最成熟的,但也是競爭最激烈的領域。目前,綜合信息領域的行業格局已經初步顯現,騰訊新聞在TalkingData和艾瑞咨詢的調查中都位居榜首,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則緊隨其后。一般來說,傳統媒體開辦的移動客戶端用戶量普遍偏小,影響力不大,僅有鳳凰新聞憑借較高的覆蓋率和用戶使用率能夠進入第一梯隊。在新一輪的媒介融合或移動互聯的轉型中,傳統媒體很可能失去機會,再次掉隊。
2015年移動新聞資訊在經營上也有所創新,眾多新聞資訊平臺正在涉足電商領域,完成信息平臺與交易平臺的整合。其中,垂直新聞類應用在整合中具有一定優勢,跨界發展也較為順利。
2.網絡視頻業在高速發展中漸成格局
2015年,網絡視頻行業仍然延續穩定增長的態勢。艾瑞咨詢的《2015年中國在線視頻用戶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網絡視頻市場規模超過400億元,同比增長率為61.2%,其中廣告收入占比為57.8%,付費會員費占比為12.8%,版權分銷僅有2.3%。在線視頻廣告市場規模為231.9億元,同比增長52.7%。付費用戶收入達到51.3億,同比增長270.3%。可以說視頻網站的付費市場已經逐步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未來會員付費將成為視頻網站的主要收入來源。
除此之外,網絡視頻行業市場集中度正在進一步增強,愛奇藝、優酷土豆、騰訊視頻、樂視網的四強格局已經初步形成。網絡視頻市場的領先地位與互聯網巨頭們的海量資本投入直接相關,比如阿里巴巴以56億美元的投入完成對優酷土豆的收購,并開始私有化進程;樂視網2015年定增募資48億元,成為創業板有史以來額度最大的定增。大投入并不一定會帶來大產出,愛奇藝在2015年第三季度虧損1.56億美元,優酷土豆同期虧損也達到6850萬美元。也就是說,當前網絡視頻行業還處于凈投入階段,自制內容和版權購買耗資巨大,短期內網絡視頻行業還將持續上演資本運作的大戲。
3.社交媒體市場巨大但贏利模式仍不清晰
2015年社交媒體市場格局基本穩定,作為行業龍頭的微信和QQ依然保持著絕對的優勢地位。據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監測平臺Trust Data于年底發布的數據,微信、QQ兩大社交媒體月度用戶覆蓋率分別達到86.8%和80%,遠超過第三位微博的21.7%。微信團隊在2015年也發布白皮書稱,其2015年9月微信的日均登錄用戶達到5.7億。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行業在2015年也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1)用戶層次開始呈現多元化特點,雖然“90后”和“80后”人群依然占據60%以上的比例,但“70后”“60后”“50后”人群的份額均呈現出不同幅度的增長;(2)社交媒體在地域分布上開始下沉,2015年社交媒體在一線城市的滲透率
4.視頻直播掀起投資熱潮
視頻直播行業最早源于視頻聊天室中的直播模式,近年來才逐漸發展成為兩種不同類型的視頻直播網站:(1)演藝秀場類,直播美女主播演唱跳舞陪聊為主,如YY、六間房、網易BoBo、愛奇藝奇秀等;(2)游戲直播類,直播各種網絡游戲對戰為主,如斗魚TV、戰旗TV、虎牙TV等。由于,2014年亞馬遜以9.7億美元現金的歷史性高價收購游戲視頻直播網站Twitch,而在2015年初Twitter以8600萬美元收購視頻直播網站Periscope。一時間視頻直播行業被全面引爆。從目前來看,還很難對視頻直播行業的總體規模進行判斷,但該行業的贏利前景已經得到不少上市企業財報數據的支持。百度、網易、新浪等傳統互聯網企業也紛紛涉足該領域,以至于當前視頻直播領域中豪強林立,且彼此差異仍不明顯,未來競爭將日趨激烈。
5.自媒體從小打小鬧拐進融資快車道
2015對自媒體而言不再是小打小鬧的一年,僅下半年就有十余個自媒體品牌獲得風投融資,融資規模從幾百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其中,著名自媒體品牌“羅輯思維”在10月20日宣布完成了B輪融資,估值達到難以想象的13.2億元。除了融資,還有自媒體企業直接上市的案例。在微博平臺擁有“冷笑話精選”“星座密語”“生活小智慧”等眾多“草根大號”的互聯網自媒體公司飛博共創于12月11日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成為“自媒體第一股”。但《自媒體人生存狀態調查報告》則呈現出不太樂觀的行業現狀,超過60%的自媒體目前月收入不足10000元,只有50%的自媒體實現了贏利,近半數自媒體個人月收入不足5000元。不可否認,近年來自媒體的產業價值開始不斷被發掘,在自媒體的發展浪潮中首先造就一批自媒體名人,也造就了一批自媒體品牌。這些已經形成影響力的自媒體人和自媒體品牌大多已經開始了公司化的運作模式,甚至以上市為目標大筆獲取風投。而對于中小自媒體人或自媒體品牌而言,生存無疑是當務之急,而有限的影響力使得他們不得不抱團取暖——結成聯盟。但即便如此,當前自媒體行業還不足以挑戰互聯網巨頭們所把持的平臺,自媒體與平臺之間的協作關系還將長期維系。
6.IP概念被中國重新定義
2015年被稱為“IP元年”,IP相關產品價值不斷凸顯,IP產品交易呈現爆發式增長,而人們對IP的理解也在不斷延伸。從2014年至今,IP類電視劇可謂稱霸屏幕,《何以笙簫默》《花千骨》《鬼吹燈》《盜墓筆記》《甄嬛傳》《瑯琊榜》等電視劇都是從小說改編而來,也讓投資方賺的盆滿缽滿。
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中國市場共產生IP相關收購42起,其中披露收購金額案例數39起,合計產生并購金額209.59億元,被并購企業行業涵蓋影視、動漫、游戲、小說、藝人等多個領域,平均單起并購金額為5.37億元。IP類企業2015年共產生IP并購23起,涉及并購總額78.74億元。華誼、奧飛動漫、唐德影視等影視傳媒巨頭依舊是并購主力軍,其中華誼兄弟并購數量最多,共有5起,包括游戲IP、明星IP、導演IP等各個方面,總耗資37.36億元。
什么是IP?2015年世界對于IP的認識在發生變化。IP的英文名詞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原意是“知識產權”),但這個概念在中國被賦予了非常神奇的內涵,從可供改編的網絡文學作品、游戲、動漫、網紅等,逐漸轉變成為一種互聯網思潮和全新的商業概念。也就是說,IP不再被簡單的理解為知識產權產品,而是被大大泛化和抽象化了。但不管怎么變,我們認為IP的核心是知名度和內容,可以把IP理解為:具有能夠把知名度轉化為可消費內容產品的一切東西。它可以是真實的媒介產品,也可以是具體的人,還可以是一句話、一個抽象的理念。“IP化”已經開始成為中國當前很多互聯網媒體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摘自《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總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中國傳媒產業未來的整體格局
從市場、技術和資本三個不同層面來看,移動互聯市場經歷了前期的爆發式增長后,市場將逐步進入調整和細分階段;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自動駕駛等新技術在2015年開始初露端倪,它們或將影響未來傳媒產業的發展趨勢。而2015年互聯網企業的強大資本優勢不斷凸顯,它們或將最終影響中國媒介產業未來的整體格局。
1.人格化與社群化——未來傳媒市場的細分趨勢
互聯網時代網絡滲透的越徹底就越能夠捕獲到那些非主流的長尾需求,技術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將廣大范圍中相同個性化需求的用戶聚集到一起,并形成足以贏利的商業模式。長尾的發掘在未來依然具有美好的前景,而垂直化與專業化的細分市場正是網絡媒體對長尾市場的追逐。事實上近年來,傳媒企業在大眾化媒介產品的市場競爭中,市場格局都已經明朗。譬如,在網絡新聞閱讀市場中,傳統互聯網的四大新聞門戶網站格局已經多年未發生變化,移動互聯網市場中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為代表的第一梯隊優勢也較為明顯。在垂直化、專業化的細分領域,很多企業經過了多年深耕,也積累了大量資源與優勢。其中不乏汽車之家、易車網這樣的汽車領域龍頭企業,攜程、去哪兒、途牛、藝龍這類專業的旅游資訊服務類企業,以及58同城這樣的分類信息服務企業。
而未來傳媒市場繼續細分發展的趨勢將同過去有所不同,在垂直化與專業化的基礎上,“人格化”與“社群化”的細分模式將逐步開啟。也就是說受眾選擇媒介產品的依據將不僅是其功能性與專業性,還有包括產品中所蘊含的“人格屬性”,未來的商業模式也將從渠道為王、產品為王、內容為王過渡到人格為王,而“社群化”則是這類細分媒介在傳播過程中形成的受眾組織形態。
2.生態圈競爭
未來的企業競爭將不再是傳統的價格競爭、品牌競爭或銷售渠道競爭等,互聯網時代生態圈之間的競爭將成為決定企業生存的重要因素。在互聯網時代,平臺的提供商是最關鍵的生態圈搭建者。譬如,蘋果公司建立了iOS平臺,就形成了一個生態圈,所有企業都可以進入這個生態圈,蘋果同時指定規則來保證生態圈持續健康發展。生態圈的核心是提供一個平臺,使各個成員都能通過這個平臺獲益,從而吸引更多成員加入,形成生態循環。生態圈對各個成員形成了一種黏性,讓各個成員難以離開,難以找到替代品。生態圈的各成員之間有競爭,更有依賴,成員必須共同創造價值,才能實現彼此的利益最大化。
目前,國內的互聯網巨頭都在積極發展自己的生態圈,阿里巴巴深耕Yunos系統長達五年,樂視系統也從電視拓展到手機領域,小米的生態系統更是從互聯網產業直接拓展到生產制造業。在所有的生態圈中,傳媒產業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而傳媒企業對于對生態圈的選擇和生態圈中傳媒產業的布局都將成為影響未來傳媒產業發展格局的重要因素。
3.傳媒倒融合現象
媒介融合一般情況下被認為是傳統媒體與網絡新興媒體之間的融合,融合的過程是傳統媒體將其傳統優勢資源向新興媒體市場轉移。在2015年之后,一種由互聯網企業發起的針對傳統媒體進行收購兼并的“倒融合”開始逐漸成為趨勢。國內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近年來不斷在傳媒領域進行拓展,據媒體報道統計,近兩年間阿里巴巴已經入股或者收購25家媒體,其中包括《京華時報》《北京青年報》《第一財經日報》《第一財經周刊》《博客天下》《財經天下》《商業評論》《南華早報》等。
“倒融合”之所以成為媒介融合的一種新現象,本質是因為互聯網企業已經今非昔比。經過多年的發展,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些互聯網巨頭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巨無霸”無論從資金層面、用戶層面、技術層面,抑或是市場數據資源層面,互聯網企業都已經掌握了融合的主動權,傳統媒體所能做的無非是盡力配合成為互聯網巨頭們的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員。
4.城鎮化與老齡化——傳媒產業的未來空間
城鎮化與老齡化是未來傳媒產業市場格局變化的兩個基礎性的變量。城鎮化意味著以城市為中心的媒介還有市場增長的空間和潛力,而老齡化則意味著媒介受眾的年齡結構將在未來十到二十年中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對媒介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人口不斷向城市流入也意味著媒介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仍然有市場空間和潛力。
5.人工智能與機器新聞的想象空間
2016年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統AlphaGo4∶1戰勝了韓國職業圍棋棋手李世石,使得人工智能成為關注焦點。
人工智能+傳媒行業也充滿了豐富的想象,而其中最具顛覆性的就是機器人寫手可能在未來取代傳統記者成為新聞生產的主力軍。事實上,2014年7月美聯社開始引入Automated Insights的WordSmith平臺自動生產財經報道,不僅顯著地提升了新聞生產效率,還大幅降低了新聞生產成本。2015年9月,騰訊也推出了自己的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新華社也在11月推出了“快筆小新”。在未來幾年,新聞寫作機器人將被國內各大新聞媒體機構中普遍應用,機器人新聞報道在整個新聞報道中所占的比例將越來越大。 目前,新聞寫作機器人主要應用于財經報道和體育報道領域,完成的報道也主要是那些標準化程度較高的消息、快訊等新聞題材,顯然人工智能在目前還沒有辦法取代人類的創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對于數據的處理能力和處理速度上的優勢是傳統記者所無法比擬的,物聯網時代的海量傳感器可能使媒體面臨更多的大數據挖掘報道,這將使機器新聞的優勢持續擴大。同時,機器新聞可以用來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閱讀需求,人工智能也以輕松地對每個用戶的閱讀習慣進行分析,進而生產定制化的新聞產品。
6.一觸即發的VR虛擬現實
2015年VR虛擬現實技術已經開始走向大眾消費市場,有近百家企業正在從事VR設備的研發和生產工作,市場上銷售的VR頭盔、眼鏡等設備價格從幾十元到幾十萬元不等。雖然VR行業目前看似一片繁榮,但實質上還處于初期的野蠻生長階段,成熟的產品并不多。國內大多數百元左右的VR產品,普遍以智能手機為基礎,技術含量低、兼容性差、畫質乏善可陳。但即便如此,VR技術在未來幾年成為新媒體領域的中流砥柱似乎已成定局。
2015年底百度、阿里、騰訊先后宣布進軍VR領域。其中,百度視頻宣布結合線上線下的方式推廣VR頻道,聚合優質的VR內容鏈接,并舉辦VR線下體驗活動。阿里則在2016年2月投資VR研發企業Magic Leap,并成立自己的VR實驗室。騰訊也公布了Tencent VR SDK及開發者支持計劃,并首次系統地闡述了騰訊在虛擬現實領域的規劃。中金公司研究報告指出,VR產業市場規模有望在3~5年內突破萬億元大關,硬件設備、娛樂內容、跨界服務三大投資機會將不斷顯現。隨著硬件技術的日益成熟及內容資源的豐富,2016年將迎來VR產業的“黃金元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300億美元。
(摘自《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總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2016年將迎來VR產業的“黃金元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300億美元
《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指出,2015年VR虛擬現實技術已經開始走向大眾消費市場,有近百家企業正在從事VR設備的研發和生產工作,市場上銷售的VR頭盔、眼鏡等設備價格從幾十元到幾十萬元不等。雖然VR行業目前看似一片繁榮,但實質上還處于初期的野蠻生長階段,成熟的產品并不多。國內大多數百元左右的VR產品,普遍以智能手機為基礎,技術含量低、兼容性差、畫質乏善可陳。但即便如此,VR技術在未來幾年成為新媒體領域的中流砥柱似乎已成定局。
2015年底百度、阿里、騰訊先后宣布進軍VR領域。其中,百度視頻宣布結合線上線下的方式推廣VR頻道,聚合優質的VR內容鏈接,并舉辦VR線下體驗活動。阿里則在2016年2月投資VR研發企業Magic Leap,并成立自己的VR實驗室。騰訊也公布了Tencent VR SDK及開發者支持計劃,并首次系統地闡述了騰訊在虛擬現實領域的規劃。中金公司研究報告指出,VR產業市場規模有望在3~5年內突破萬億元大關,硬件設備、娛樂內容、跨界服務三大投資機會將不斷顯現。隨著硬件技術的日益成熟及內容資源的豐富,《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預測,2016年將迎來VR產業的“黃金元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300億美元。
(摘自《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總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2015年全球圖書雜志出版業發展良好
《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指出,2015年全球圖書雜志出版業發展良好。
(1)全球圖書雜志出版行業的總收入持續增長。
受到數字化技術的沖擊,全球圖書消費收入持續數年下降后于2013年開始回升。這主要歸功于一些出版商成功的數字化轉型戰略舉措,使得電子版圖書的收入增長得以彌補印刷業衰落導致的損失。全球圖書出版的總收入預計在2019年以1.3%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1283.4億美元,相對于2014年全球圖書出版的總收入增長近83億美元。在全球圖書出版市場中,現在居于第十位的印度將成為2014年后圖書部門收入增長最快的國家。這主要受益于其國內中產階級人數的快速擴張。
圖書出版業中,消費類圖書收入的漲勢將較前幾年有所放緩,2015~2019年預計復合年均增長率只有0.8%。但是,隨著數字化圖書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消費類圖書收入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2)在平板設備高度普及的國家,電子版消費類圖書的收入增長更加強勁。
由于設備本身的便攜性使得讀者能夠隨時隨地獲取海量的圖書資源,平板設備將會成為全球消費類、教育類與專業類圖書收入增長的關鍵。而在美國、英國、韓國和新加坡這些平板設備高度普及的國家,電子版消費類圖書收入占圖書部門總收入的份額有望率先超過40%。
(3)教育類圖書收入增速將逐漸超越專業類讀物。
過去幾年中,由于專業類圖書的普及率較高,其數字化轉型最為迅速,因此專業類電子圖書增長速度在數字圖書部門中位居翹楚,也使專業類圖書收入的增長率居高不下。但普華永道最新的預測數據顯示,從圖書部門的整體收入來看,在2014~2019年,全球教育類圖書的收入將以2.0%的復合年均增長率持續增長,而消費類和專業類圖書收入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則分別為0.8%和1.6%。這一方面受益于教育類出版商,尤其是高等教育出版商對于電子圖書業務的持續投資;另一方面則由于印刷版教育圖書在課堂使用上依舊占據主流,使得印刷版教育圖書的市場僅有小幅衰退。
(摘自《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第351頁)
亞太、北美與西歐仍是傳媒產業的領軍地區,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表現出巨大潛力
《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指出,娛樂及傳媒產業的發展呈現區域性特征。
1.亞太、北美與西歐市場是傳媒產業的領軍地區
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公布的《2015全球媒介報告》,2015年全球媒介產業花費居首位的是亞太地區,以5583.59億美元占據了全球傳媒總花費的33.15%,北美與西歐分別以4970.51億美元與4075.98億美元的支出列于第二位與第三位。與之相同,在消費者支出方面,亞太地區以4194.44億美元占據了全球媒介消費者支出的34.72%,而美國則占據了全球消費者支出的26%,西歐占據了25%。
而從全球傳媒的廣告收入層面來看,北美依舊是業內領袖。在2015年,北美地區的廣告收入達到了1801.60億美元,超過亞太地區的1389.15億美元與西歐的1043.22億美元居于首位。據預測數據顯示,這一排位還將延續至2019年。
2.新興市場的傳媒部門收入增長率最高
雖然北美、亞太與西歐地區占據了傳媒產業的大半江山,在傳媒部門收入增長率方面,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特別是拉丁美洲和中東市場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據《2015全球媒介報告》,在2015~2019年,拉丁美洲的傳媒產業總花費和廣告收入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都以超過10%的成績遠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而中東地區則是未來幾年內消費者支出增長速率最快的地區,復合年均增長率可達到12.8%。
普華永道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傳媒與娛樂產業各細分部門在新興市場上發展更為迅猛,特別是傳統媒體在發展中國家依舊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例如,尼日利亞和秘魯將成為2015~2019年間教育類圖書增長率最高的國家,年復增長率分別為7.1%和8.0%。同一時間段,秘魯和中國雜志部門的收入也將以8.5%和8.3%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在世界范圍內領先。而隨著國家內部的經濟增長與文盲率降低,中國和印度將成為全球報業發展的驅動引擎。
3.全球數字鴻溝持續擴大
雖然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娛樂與傳媒產業普遍呈現出迅速發展的趨勢,然而,從全球范圍看,數字鴻溝依舊明顯存在,并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5年全球信息技術報告》,新興市場在數字化技術方面與成熟市場相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報告通過“網絡就緒指數”(Network Readiness Index)對“全球143個經濟體在利用信息技術推動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成就”進行評估,結果顯示,許多大型的新興經濟體在數字化方面的發展仍然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以發展中國家的代表“金磚四國”為例,俄羅斯與中國的“網絡就緒指數”勉強算作“較好”級別,分別名列41位和62位,略高于中游水平;而巴西和印度的“網絡就緒指數”則分別以84位和89位居于中下游。
(摘自《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第360~362頁)
2015年東南亞地區成為全球傳媒產值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
《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指出,2015年東南亞地區成為全球傳媒產值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
2015年,東南亞傳媒產業產值增長9.7%。2015年亞洲新興國家經濟下行,但傳媒產業卻保持穩健增長:東南亞本報告中的東南亞國家僅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6國。和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國家指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多米尼加、厄瓜多爾、墨西哥、秘魯、波多黎各、烏拉圭、委內瑞拉11國。兩地區都以9.7%的增長率并列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北亞北亞指中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與韓國等經濟體。與中東非洲增長率為8%,居于次位。北美北美國家指加拿大與美國。國家增長率為3.8%,也是自2007年來的最高增長點。與此同時,歐洲諸國媒體產業增長率介于0.1%~2.4%,也印證了歐洲經濟的疲弱不振。
1.傳媒產值:泰國高居東南亞之首,印度尼西亞、越南的增長速度最快
泰國堪稱東南亞傳媒大國,2015年傳媒產值為33.49億美元。自2007年至今,泰國連續8年穩坐該區域第一,菲律賓居第二。在增長方面,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傳媒產值持續高速增長,除了直追泰國與菲律賓,也早已超過傳媒產業較傳統保守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2.電視產業:越南、菲律賓電視市場占有率分別高達90%、84.4%
電視產業在東南亞國家一枝獨秀,2015年平均市場份額達63.5%,僅次于拉丁美洲國家,全球排名第二。網絡視頻(online video)和手機電視成為當地人們的新寵。通過多個屏幕更自主的、更隨興的、更互動式的收看視頻,是東南亞受眾越來越普遍的趨向。
3.報紙產業:趨于邊緣化,馬來西亞、新加坡報業發展較好
2015年,東南亞多國報業總體市場份額僅達17.2%,面臨邊緣化危機。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卻是例外,兩國報紙市場份額分別是48%和38%,依然是當地產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媒體。
4.廣播產業:陪伴依舊,為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第三大媒體
根據尼爾森的調查,2015年菲律賓、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廣播產值的市場份額均高居本國市場8.7%以上。以收聽率而言,馬來西亞10歲以上廣播受眾高達93%。新加坡收聽率排名前三的電臺依然是中文電臺。
網絡時代的廣播,除了延伸至播客和網絡廣播(podcast and internet radio)之外,廣播和其他媒體兼容并存以及提供手耳并用的陪伴特性,將使得廣播的生命延續。
5.互聯網、社交媒體:普及程度高,后發優勢明顯
2015年東南亞各國電子媒體、手機和社交媒體同比增長15%,東南亞地區活躍網民達2.52億,占本地區人口的40%,活躍的社交媒體使用者達2.33億,手機持有人數達7.76億,滲透率達124%。其中互聯網普及度平均達56%以東南亞六國(新加坡84%,馬來西亞67%,泰國54%,越南50%,菲律賓46%,印度尼西亞34%)平均值計算。,超過全球平均(44%),而社交媒體使用率平均為50%,也高于全球平均(31%)以東南亞六國(新加坡67%,馬來西亞59%,泰國58%,越南40%,菲律賓47%,印度尼西亞31%)平均值計算。Facebook雖然是本區域最普遍的社交媒體,但是Line在泰國的使用人數已接近Facebook,同時Viber在菲律賓也正成為更受歡迎的社交媒體。
(摘自《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第407~410頁)
2015香港新聞傳媒整體公信力跌至2007年以來最低點,大陸商業媒體大舉進軍香港傳媒市場
《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指出,2015香港新聞傳媒整體公信力跌至2007年以來最低點,大陸商業媒體大舉進軍香港傳媒市場。
香港大學民意調查網站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香港新聞傳媒整體公信力評分為5.79分,跌至2007年以來傳媒公信力調查數據的最低點。2015年,香港市民對香港新聞傳媒整體表現的滿意程度為47%。從各分項來看,民眾對廣播的滿意度最高,占到53.1%,對雜志的滿意度最低,占12.1%。排在第二至四位的分別是電視(50.8%)、互聯網(36.2%)和報紙(35.5%)。民眾對傳統媒體的滿意程度要高于網媒。
2015年底,阿里巴巴收購南華早報集團旗下報紙《南華早報》及其他媒體資產。創辦于1903年的《南華早報》是香港最具公信力的英文報紙,也是目前香港銷量最大的英文報紙。2015年上半年,南華早報集團凈利潤為2.09億港元,除投資物業及出售股權等收益,集團上半年一般營運的凈收益為2830萬港元。在收購協議中,阿里巴巴除收購《南華早報》之外,還收購包括雜志、招聘、戶外媒體、活動與會議業務以及教育和數字媒體業務,如《星期日南華早報》、電子平臺SCMP.com、Nanzao.com及Nanzaozhinan.com,期刊HKMagazine、Esquire、ELLE、Cosmopolitan、The PEAK及Harper's Bazaar,交易總價高達20.6億港元。
除了阿里巴巴對《南華早報》的收購,2015年也有大陸商業資本進軍香港電視領域。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在2015年4月下旬引入新股東,有“上海傳媒大亨”“中國默多克”之稱的黎瑞剛持26%的股權,成為電視廣播公司的第一個中資大股東。TVB也要與阿里巴巴合作拍劇,以便進軍內地市場。樂視網2014年8月在香港成立樂視亞太區總部,進軍香港OTT互聯網電視平臺,在香港以超低價格推廣4K電視,并推出“Letv香港版UI”網上內容平臺向會員提供日、韓、歐美的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及演唱會,拍攝大量自制電視劇,迅速打入香港市場。樂視看中香港成熟的電視市場,在2014年投資了3億元人民幣采購影視內容,并同期推出了3000小時的電視劇和節目,目標是兩年內從香港地區吸引20萬~40萬用戶。2015年6月1日,樂視宣布未來3年投資60億港元,爭當香港第二大收費電視臺。另外,樂視還于12月宣布在港推出數款超級手機,同時會提供捆綁英超賽事的銷售優惠計劃。另一家大陸視頻網站愛奇藝也已和香港最大的數碼廣告公司pixels建立了合作關系。
對于香港傳媒業而言,大陸商業資本的注入一方面使得傳統紙媒和電視在整個行業的式微之下能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并探索新的發展之路,另一方面資本力量的介入也會改變其運營方式。只要尊重新聞規律,新聞媒體是可以發揮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的。
(摘自《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第422,424,428,429頁)
未來5至10年VR技術將逐漸成熟并得到普遍應用
《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預測未來5至10年VR技術將逐漸成熟并得到普遍應用。
VR(全稱為Virtual Reality),指虛擬現實技術,近年來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浪潮,從概念提出、原型探索、技術積累到產品迭代和產業化發展,VR逐漸從軍用市場拓展到消費級市場,逐步向更多行業領域滲透。早在1930年,即有“虛擬現實”概念的提出,當時還是一種假象階段,而如今虛擬現實已經向產業化發展大幅邁進。以下為VR發展的主要幾個階段。
概念萌發期(1930~1960):從小說作品中的概念描述,到概念的產生,虛擬現實理論初步形成。該階段虛擬現實僅處于“虛擬”階段,還未涉及技術研發。
研發初創期(1960~1990):1962年,Morton研發出虛擬現實原型機,1973年最早圖形場景生成器出現,進入80年代,美國開展軍用現代仿真器研究。該階段VR從“虛擬”走向“現實”,但技術限制導致VR仍處于原型機階段,多屬于軍用。
技術積累期(1990~2012):1994年,日本Sega和任天堂陸續推出Sega VR-1和Virtual Boy等產品,1996年第一個虛擬技術博覽會在倫敦召開。計算機和圖形處理技術進步為VR商業化奠定了基礎,但限于設備成本和內容應用水平,VR普及率不高。
產品化初期(2012~2015):2012年,推出Oculus Rift,開啟民用VR設備浪潮;2014年Facebook、三星、谷歌、索尼、HTC等巨頭均推出VR設備計劃。該階段VR產品進入消費級市場。
產業化發展期(2016年開始):VR在2016年迎來一次大爆發,產品逐步推廣普及,并逐漸滲入各個垂直行業應用,實現產業化發展。該階段更多企業、資本涌入VR市場,更多不同層次的設備產品涌現,內容產業和技術支撐更加成熟,用戶規模也不斷擴大。
2016年,可以說是VR產業化的元年。國內VR市場處于啟動期,預計VR市場規模將以每年3~5倍的增速加速擴張,到2020年時將達到550億元。艾瑞咨詢:《2016年中國虛擬現實(VR)行業研究報告》,2016年2月。資本推動更多企業涉足VR領域,VR設備更多向消費級市場拓展。iiMediaResearch研究數據顯示,從2015年開始,網民對VR的關注度就開始逐步上升,VR游戲成為熱點,尤其是一些產品的發布成為網民的關注點,但由于用戶基數尚小,群體覆蓋窄,整體尚未形成氣候。
目前VR應用主要集中在一些極客人群和專業應用領域。預計在未來2~3年,VR相關產品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未來5~10年,VR技術會逐漸成熟并得到普遍應用。從現有數據可以預測,VR的普及速度會慢于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快于無人機。
(摘自《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第314~315頁)
泛社交媒體時代來臨,中國社交媒體將走向世界
社交媒體以其巨大的力量影響并改變著中國,2015年更凸顯了社交媒體帶動的政治、經濟、技術和文化等各領域的發展。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約談十條”“賬號十條”等政策法規的出臺,體現了政府在互聯網治理方面的努力。“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促進了社交媒體在經濟領域的發展,如微信支付日益主流。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等軟硬件的技術突破,給社交媒體未來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彈幕、網絡電臺等基于圖片、音視頻的多元社交,進一步豐富了社交媒體的形式和內容,也帶動了整個傳媒產業的發展。
隨著移動社交的廣泛應用,中國的社交媒體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特征,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中娛樂、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綜合類社區因為起步早、積累用戶多、功能多樣化等原因,成為目前社交媒體的主要陣地;新型的垂直類社交則因領域不同、應用場景差異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勢頭。
《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預測社交媒體將呈如下發展趨勢:
泛社交媒體時代的來臨。隨著線上線下的不斷融合、移動終端的普及和APP的盛行,社交媒體越來越深入地嵌入我們生活的諸多場景。社交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拓展和延伸,圖片社交、視頻社交、娛樂社交、職場社交、婚戀社交、匿名社交等,甚至是傳統的健身運動也因為朋友圈中的曬步和排行,實時分享運動的成就和快樂,將個人化的運動變成了社交化的分享內容。
社交媒體的平臺化發展。泛社交化促進了分享經濟的發展,讓商品、服務、信息、數據等資源通過社交網絡進行相對精準地分享流動,這種以用戶為核心的社交分享也被認為是低成本、高效的營銷方式。正因為如此,各類社交媒體基于社交功能聚合用戶資源,不斷整合支付、理財、購物、餐飲、游戲、交通等領域,表現出平臺化發展的趨勢,例如微信的紅包和支付功能、豆瓣東西的電商導購、人人網的金融轉型等。
中國社交媒體走向世界。作為全球政治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包括微信在內的社交媒體不僅持續地挖掘國內市場,同時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百度在2010年起就積極地在東南亞、非洲和拉美拓展市場,微信目前已經推出20多個語言版本,覆蓋超過200多個國家,在2015年的季度報表中騰訊公司也明確提出通過春節紅包等活動持續提升海外市場的用戶參與度。
(摘自《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第193,204,205頁)
本篇文章來源://taozmz.cn/yc/2296.html 齒輪油泵廠家 轉載請保留鏈接。
更多產品:高粘度泵 高粘度泵 //taozmz.cn/cpzx/gnd/ | 瀝青泵 瀝青泵 //taozmz.cn/cpzx/bwb/1589.html |保溫泵 保溫泵 //taozmz.cn/cpzx/bwb/ |不銹鋼泵 不銹鋼泵 //taozmz.cn/cpzx/bxg/|三螺桿泵 三螺桿泵 //taozmz.cn/cpzx/lgb/9.html| 化工泵 化工泵 //taozmz.cn/cpzx/bwb/1597.html |船用泵 船用泵 //taozmz.cn/cpzx/yb/1598.html |汽柴油專用齒輪泵 汽柴油專用齒輪泵 //taozmz.cn/cpzx/bxg/1599.html